2014年,即将毕业的罗历丽在校园里聆听了西部计划宣讲会。宣讲团成员讲述的西部教育现状深深触动了她:“青春就该去最需要的地方。”怀着这样的信念,她毅然报名,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征程。面对亲友的担忧,她坚定地说:
我想让青春多些不一样的色彩,更想让自己的价值在更需要的地方绽放。
在海拔近4000米的洛林乡小学,初来乍到的罗历丽面临着多重挑战:高寒缺氧、语言不通、教学资源匮乏……但她从未退缩。“既然选择了,就要全力以赴。”她将这句话刻在心底,开始了与高原教育的深度对话。

在洛林乡小学,罗历丽承担起教育教学工作。她发现,许多学生因基础薄弱而缺乏自信,尤其是内向的益西拉姆。“她的眼神里总带着怯意,作业本上满是红叉。”罗历丽决定“对症下药”:每天课后为益西拉姆一对一辅导,从拼音到组词,从造句到阅读,耐心地搭建知识阶梯;周末带她参加班级活动,用游戏和故事打开心扉。半年后,益西拉姆的成绩提升了20多分,期末捧回“进步奖”时,她第一次主动拥抱了罗老师。这个拥抱,让罗历丽更加坚信:

教学之外,她更关注教育资源的改善。面对学校图书馆书籍陈旧、种类单一的问题,她发起“爱心图书募捐”活动。白天备课教学,晚上联系公益组织、撰写倡议书,一个月内募集到900余册图书。当崭新的绘本、科普读物摆上书架时,孩子们兴奋地围着她问:“老师,这本书我能借回家吗?”那一刻,她看到了知识之光照亮高原的希望。
“最大的困难不是缺氧,而是语言不通。”回忆起初到藏区的日子,罗历丽感慨万千。在日常生活的家庭环境中,学生因藏语使用占比较高,汉语基础较为薄弱,师生在课堂互动中需共同克服语言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她曾因沟通不畅急得掉泪,但擦干眼泪后,她开始向同事学习藏语日常用语,将汉字与图片结合制作教学卡片帮助记忆。
针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她创新分层教学方法: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引导拓展阅读,对零基础的孩子从“你好”“谢谢”教起。随着学校及社会各界推普活动地不断深入开展,孩子们的汉语交流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三年后,全校学生的汉语平均成绩提升30%,多名学生在县级比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