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桂东南大地办学80年来,我校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20多万“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的高素质创新型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其他应用型专门人才。这20万毕业生继承学校“以德为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岗位矢志奋斗,绽放出属于玉师人的独特光芒。
为庆祝建校80周年,激励更多青年学生与榜样同行,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官微将持续推出“校友风采”系列文章。
本期给大家带来的是优秀校友钟佳容的故事。
从桂东南的校园到粤港澳的讲台,她以 “坐冷板凳”的韧劲深耕教育研究,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态度践行教育理想,在学术探索与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步履铿锵。
2012年,懵懂的钟佳容踏入玉林师范学院的校门,南流江畔的清风与天南湖的波光,为她埋下了 “读研考博” 的梦想种子。本科四年,她始终以 “厚德博学 知行合一” 自勉,在学院,她担任班长、团支书与院干,在服务同学中锤炼责任担当。学习上,她通过见习实习与教学技能大赛,在三尺讲台前打磨专业功底。在实践中,参与志愿者服务与支教帮扶,在田间地头体悟教育的温度。
经济困难曾让她几度徘徊,但勤工俭学的汗水与两次 “国家励志奖学金” 的肯定,让她坚定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陈庆文老师指导我做‘大创’项目时的严谨,谢清理老师在我报名考研时的鼓励,至今历历在目。” 她常说,玉师的师长如明灯,照亮了她最初的学术探索路。本科毕业时,“优秀党员”“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 等荣誉,是她给母校最好的答卷。
2016年,钟佳容考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开启六年硕博生涯。“做研究,就要坐得冷板凳。” 硕士导师蒋士会教授的这句话,成为她学术路上的座右铭。她坚信“学术人格塑造源于成长样式”,在放任型、生成型、发展型的学术探索中,逐渐形成了 “严谨中见温度” 的研究风格。
硕博期间,她以 “十大意识”(问题意识、文献意识、理论意识、对话意识、价值意识、对象意识、学理意识、逻辑意识、审美意识、创新意识)要求自己,在民族文化教育与课程现代化领域深耕细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疆民族地区学校场域民族文化交融机制研究”时,她多次深入瑶族村寨调研,将油茶文化、民族习俗融入课程开发,形成的研究成果《“民族文化交融”校本课程深度开发的同心圆模式》获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她连续三年获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获评“校级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论文《教育现代化评估核心指标体系建构》获2020年“黄浦杯” 长三角城市群征文三等奖;2021年,在广西师范大学第二届“雁园争鸣”研究生学术论坛中斩获一等奖。这些荣誉,是对她“白天跑田野、夜晚写论文”的最好见证。
2022年,钟佳容进入广州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完成从学生到教育研究者的蜕变。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普通高中高质量课程体系的多元协同建设机制研究”,在谢翌教授指导下,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指导中小学开展课程改革,带领团队申报横向课题,在“潘多”学术沙龙中分享研究心得。
2024年9月,她入职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站在了大学讲台。“教师的成长,在于把书里的知识变成课堂的光。” 她这样理解“学以致用”:既带领学生团队深耕“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学校课程质量评估”等课题,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也走进中小学课堂听课评课,将学术研究扎根教育实践。 此外,她还参与了多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从桂北到华南,从国内到国际,钟佳容的学术足迹不断延伸。她先后在第十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论坛(2021,清华大学)、第三届全国课程与教学青年学术论坛(2021,广西师范大学)、第三届全国教育学博士后论坛(2023,清华大学)、首届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2024,首都师范大学)、第六届全国课程与教学青年学术论坛(2024,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2024,深圳大学)等做学术报告,还参与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二次学术年会、第七届湾区发展与教育创新学术会议等20余场学术会议,在思想碰撞中拓宽研究视野。



截至2024年,她已在《课程・教材・教法》《全球教育展望》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基于改进导向的学校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双减” 背景下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分析与优化》等成果被广泛引用,成为课程改革研究的重要参考。2022 年,其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学校场域的民族文化交融研究》获广西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心静而有志向,低调而有风骨。” 这是钟佳容的人生信条。回望成长路,她感恩每一位引路人:父母给足前进的动力,玉师的陈庆文教授、谢清理教授点燃她的梦想,蒋士会教授、韦义平教授、王屹教授、谢翌教授等给予她悉心指导并指引前行。她说:
教育是慢的艺术,学术是长的修行。从玉师的‘怀梦前行到今天的‘助力教育强国’,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教育的赤诚。
如今,这位从挂榜山下走出的学子,正以“终身学习”的姿态,在教育研究的沃土上继续耕耘。她的故事,是玉林师院“厚德博学、知行合一”校训的生动诠释,更激励着后辈学子:以理想为帆,以奋斗为桨,方能在教育的星辰大海中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