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统计学院现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系统科学与工程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并开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设有函数、代数与几何、数学教育、公共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6个教研室。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74人。
历史沿革:学院的发展经历了70多年历程。从1945年学校成立之初到1958年(省立鬰师、玉林师范时期),2名数学教师为当时的中师学生和短训班学生讲授代数、几何、三角等课程。玉林专区师专时期,数学专业教研组成立,开始招收数学大专生,到1961年,共培养数学专业大专生250人。玉林专区师范、玉林地区工农师范和玉林地区工农师范时期,主要负责中师学生和中小学教师培训班的数学课程教学,到1976年,共培养数学专业人才800多人。1977年恢复高考,学校择优录取了151名数学专业大专班学生,从各地抽调了10名数学教师加强数学科的师资力量,保证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玉林师范专科学校时期,数学学科不断发展壮大,1977年成立数学科,1987年改为数学系,1994年更名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并开始招收计算机专业全日制学生。1978-2000年,共培养了大专、短训等各类人才3000余人,专任教师也从原来的10人左右增加到30多人。
2000年学校升本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开始招本科生。200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始招本科生。2003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始招生,2004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始招生。到2007年,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共有4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400余人,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1人,博士1人,硕士22人。教师的科研和教研水平得到了增强,获省部级科研、教研项目10多项,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项。
2008年开始,按学校第二步发展战略,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11年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更名为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13年增设电子商务专业,2015年增设应用统计学专业。2016年,按学校应用型转型和综合改革的布局,学院更名为数学与统计学院,2020年增设系统科学与工程专业。
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2人,教授10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硕士学位3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2人,获广西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资助1人,广西高级千名骨干教师培育计划2 人,广西高校卓越学者1人。
教学科研成果:近年来,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7项、广西科学技术奖2项;教师共主持自治区级教改项目20多项;主编、参编教材21部;科研总经费1663.79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80多篇。
学院目前设有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数学建模、科学计算、信息处理和应用统计实验室;有应用数学研究所、中学数学名师工作坊和30多个校外教育实习、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应用数学是广西重点学科,系统科学是广西一流学科(培育)、信息与计算科学是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学院依托三个平台开展学科建设工作:广西重点学科——应用数学、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和校级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优化与大数据处理、学校重点学科——系统科学。近年,学院数10名教师获区级以上奖励,其中,梁燕来教授2012年获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5年获广西区先进工作者、2016年获广西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刘永建教授获2016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2019年获自治区优秀教师称号;学生500多人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数学竞赛、计算机软件大赛、计算机应用大赛、金融精英大赛、数据挖掘挑战赛和教学技能比赛等并获奖;130多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每年就业率达95%以上。
学院各时期名称:
1945年9月—1958年8月:数学组;
1958年9月—1977年8月:数学科;
1977年9月—1987年8月:数学科;
1987年9月—1994年8月:数学系;
1994年9月—2011年3月: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
2011年4月—2016年2月: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2016年3月—现在:数学与统计学院。
学院历任领导:杨群兆、覃兴战、肖应金、晏蔚钊、黄恩鸿、谭达材、张朝平、覃恩德、徐明昌、张征瑶、梁定局、甘莹君、龚国勇、梁燕来、陈肇斌、伍华健、庞国萍、钟振高、徐为坚、赖兴晖、李信巧、欧诗德、 龚榆桐、黄小丽、文丽等先后担任系的党政领导。
学院现任领导:党委书记: 庞伟,院长:刘永建,党委副书记:李秀英, 副院长:张茂胜 、王培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砥砺耕耘,春华秋实,学院的发展壮大是每一位玉师学子的骄傲和自豪。期待广大校友和社会人士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以促进学院、学校更快、更好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