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付诸行动,必有收获。” 高中时代起,张雨晨便精力充沛、勇于尝试,“一个学生在天津市能够获得的所有荣誉我几乎都能囊括了,像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等。”
进入玉林师范学院后,他的干劲丝毫未减。在校期间,他从班长、年级长做起,后来进入校学生会主席团。那些在会议桌上的讨论、对活动各方的协调、与老师同学的沟通交流,都成为了滋养其能力的沃土,成为他成长路上宝贵的历练。这份始于校园却不止于校园的成长哲学,正持续助力他书写人生的进阶篇章。
“阅读能帮助我把逻辑理清楚。”张雨晨回忆起了当时在西校区他那张被分门别类的书籍占据了一半空间的床。大学时代的他,阅读涉猎就极为广泛,不拘于专业书籍。
那时,他已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还发现了利用百度工具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我输入‘音乐’‘摄影’,百度就会提示很多相关关键词,点进去又能发现新的内容。就这样,一晚上四五个小时一动不动,在不断地点击关键词中探索知识。”
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在张雨晨眼中,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变得愈发多元,抖音、小红书、公众号等平台都成为知识的来源。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他仍不忘提醒师弟师妹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资源,主动阅读,多去图书馆。因为:
从自身经历出发,他感慨学生时期要珍惜校园资源,以此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
张雨晨的人生总是不局限于既定的轨迹,从校园的“活跃分子”,到创业的探索者,他的“折腾”从未停歇。
毕业后,他不断探寻适合自己的赛道,思考自己想要的人生方向,最终踏上创业之路。谈及创业面对的艰难险阻,张雨晨回忆道,2023年底,他遭遇脑出血,当时公司也陷入现金流不足的困境,但他的支撑点很简单,也很实在:“你不发这个工资了,人家房贷怎么办?孩子上学学费怎么办?”生存的压力和对员工的责任,成为了他咬牙坚持下去的动力,扛起一个企业家的责任。
回想起学生时代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那些帮助过的经济困难家庭至今仍令张雨晨印象深刻,这在他心中埋下了“助学、助困”开办爱心组织、设立扶贫助学金的种子。
2016年以来,他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捐助善款物资合计77万,其中,2021年在母校设立广睿奖学金,以“知识广博,睿智立行”为内涵,这是文学与传媒学院建院以来第一支由毕业校友设立的奖学金,至今共计捐赠现金9万元。其捐赠创立的公益组织——惠邻社会工作服务促进中心开展各种助老扶困工作,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全国媒体报道,并于2025年被中央文明办评选为“全国文明”单位。
今年正值母校建校80周年,他主动向学院捐赠。决心捐赠时,他提及在校时感受到的温情:“冯健秋老师当年指导、支持我开展学生工作,我也全力配合老师。”
尽管毕业多年,张雨晨依然心系母校,只要有机会,他常常回校与老师们交流。“潘伟志老师已经退休了,张丽莉老师曾是我的任课老师,当时学院的教学秘书是胡宁老师。我回来,正是因为认识的老师们都还在这里。”
“昨天在飞机上,我搜索学校信息,想看看师弟师妹们在忙什么、发布了什么动态。现在(采访当下)正值毕业季,他们都在准备毕业答辩等事宜,看着看着不禁感动起来。”
谈及母校,张雨晨感受最深的是玉师师生那份脚踏实地的特质。作为师兄,他希望在校学子能不断传承玉师这种务实精神,正如他坚信有付出必有回报。他祝愿道:希望师弟师妹们脚踏实地,也祝愿母校未来取得更大发展,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