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记忆里,那时候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十分融洽。班主任李家贵老师结婚时,全班同学热热闹闹地帮忙搬新房。实验楼水管漏水,作为实验员的陈渊老师总会先冲进去排查。“她让我们别急着进去,自己却在酸性环境里检查漏水地方。”有机化学实验课上,朱万仁老师为了缩短实验反应时间,特意买来1000多块钱的微波炉做加热仪器,哪怕那次反应并不明显,“但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究,也让我通过一个化学实验,记住了老师的求索、求实精神。”
还有全班一起在楼顶观看月全食的浪漫、夏天从实验室的窗户伸手就能摘到芒果的爽……
当然,那时候的教学条件远不如今日。覃秋明告诉师弟师妹:“就读的第一年,每一层楼只有一个大的卫生间,冬天的时候洗完澡,我们要快速跑过那条长长的走廊。北风呼呼刮,身上每一块肌肉都在抖……”
尽管不易,但因为青春,那些片段成为了笑着谈论的往事,也成为了艰苦奋斗的玉师精神的缩影。“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坚持做实验、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这是很难得的。”
我们那时候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少,连报纸、电视都很少。在选专业这方面,更多的是听从长辈的意见,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比较欠缺的。我的两个叔叔、一个婶婶都是老师,受他们的影响,就报了师范专业。
大学的生活很精彩,慢慢地,在老师的培养和学校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他才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同时开始规划自己。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觉得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他说。
毕业后,覃秋明到乡镇初中担任化学教师,从教28年从未离开过三尺讲台。日复一日与三尺讲台相伴,他深刻读懂了“教师”这两个字的份量。
如果不去做老师,体会不到这种奉献的意义和价值。教育是神圣的、光辉的行业,教师是很高尚的一个职业,只要你心中有对学生的关爱,对社会的热爱,对国家的敬爱,你就会知道培养学生、培养接班人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此外,他很早便有了科研的意识。早年在乡下任教的日子,他的目光放在了广阔的学术世界。每天晚上,他点亮台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用“每晚一小时”的“笨功夫”,从零开始摸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钻研论文写作。“坚持了半年后,我才终于写出了第一篇论文。”
提起现在中小学生群体当中存在的热点问题,比如说心理脆弱、沉迷网络等等,他的语气中多了几分关切。作为有着20多年教龄的教师前辈,他分享了他的感悟:以前追求的是怎么样上课才能让学生听得明白。但是现在意识到,成绩不是评判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要对学生有关爱,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应该有不一样的关心。今天也带了我的学生来做两个实验,一个是驱蚊花露水的制作,另一个是土壤重金属的检测。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研究性学习的项目,我想结合我们化学的特点开展科学教育,引导学生放下手机,用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有乐趣的学习当中,从而得到个性化的发展。这是我们(作为)老师的追求。”
2016年,覃秋明任贵港市第八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该校是人民教育家、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的高中母校。在这里,他不仅收获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还对黄大年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
“黄大年的求学过程很困难,父母是在地质学校里做老师。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父母来到贵港第六地质队来工作,黄大年和弟弟跟随父母来到这里读书。那时候他早上来上课,下午就拿着自己从家里面带来的冷饭菜,从学校走到他的劳动基地,走路大概要七八公里,早上读完书下午就到旁边的农场干活,种稻谷种玉米养猪……”
还有救落水儿童、拦火车、凿洞通风……“自古英雄出少年”,他为在座师生生动地讲述了少年黄大年的故事。
覃秋明把党建工作、教育教学及传承黄大年科学家精神工作三者有机结合,构建了科学家精神育人模式,培养五育并举的新时代青年。他所带的团队被评为“贵港市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该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自治区中小学德育示范校”等省部级以上荣誉21项,地厅级荣誉28项。
为了让科学家精神“有形”“有感”,覃秋明带领学校班子和老师们推进了“十个一”工程。“其中有两个‘一’是纪念馆、科技馆。为了办成这件事,我们从2017年开始准备,用了7年的时间,终于将这两个场馆建了起来,非常不容易。”
期间,这项工作获得了当地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纪念馆在2018年的时候就建好了,科技馆在去年建好。现在科技展品还不多,我希望能跟更多高校一起共建以实践为主题的设施,充实更多有特色、接地气的展品,更好地弘扬黄大年精神,让更多青少年切身体会科学家的求实创新精神,培养我们(新一代)的科学素养。”
(黄大年科技馆)
(黄大年纪念馆)
几年前的高考动员会,学生代表发言中的一句话让他感到十分感动和欣慰。“我印象很深刻,他(学生)说我现在高三了,我的目标就是(考上)吉林大学,我想到吉林大学去看看,我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将黄大年培养成战略科学家。”
此外,他还在全校开展了“逐梦三探”的实践活动:一年一次的校友访谈、一月一次的职业体验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和培育科学家精神,找到自己的理想。
我们要实践文化不要形象文化,要通过实践来传承精神,在精神层面上影响人,使“传承”成为教育的底色。
座谈尾声,他建议在校师弟师妹多读书,他认为:
(我们)理科生最缺的就是文化修养、人文素养,你们要读四书五经、读资治通鉴、读史记,能够读懂,能够用上,在成长的路上就能柳暗花明、拨云见日,收获豁达人生。
感恩母校,是你给予了我知识的滋养与成长的舞台。在西校区的化学楼,每一砖一瓦都铭记着我们的青春岁月,每一草一木都见证了我们的奋斗与成长。愿母校桃李满天下,培育出更多栋梁之才,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来源 | 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 玉师融媒
图片 | “贵港市港北区高级中学”微信公众号
作者 | 陈赞冰 阳梓叶 罗业虹
封面设计 | 许思懿
编辑 | 黎凌宇
责编 | 徐秋淇
审核 | 林正柏 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