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那边的工地上。”在施工建设一线,我们见到了十中“火车头”主要驾驶员之——校长黄华雄。他是玉林师专政史系1984级优秀校友,从乡镇学校到博白中学,再到玉林高中、玉林市第十中学,至今他已耕耘杏坛38载。
在我们的邀请下,他带我们回顾了80年代那段教学条件简单甚至是有些简陋,但人人纯粹、刻苦的校园时光。
我们那时候,可以做到一边看着学生讲课,一边在黑板上快速板书,写得工整笔直……这些基本功都是在校的时候练出来的,工作以后不需要老教师再带我们,我们直接就可以上讲台……
彼时,政史系只有三个班,西区教学楼四楼的三个大教室承载了他们三年的课堂记忆。那一届学历史的学生都有几分“个性”“桀骜不驯”,但对师范生技能的训练从未有半点马虎。教室门外平台摆着几块黑板,同学们平时在这里勤奋地练习粉笔字板书,做黑板报,教室旁边是老师们的办公室。
“班主任、辅导员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带队)实习的时候也和我们同吃同住……系里的老师教会我们很多东西,有一位老教师叫俞德华,治学水平非常高,当时我们还不懂什么叫科研,只知道他做学术研究,会写文章,会写书,出版有专著。他是我们对‘科研’这件事的最初印象,他让我们感觉到科研是一个很‘高大上’的东西。还有北师大毕业回来任教的张壮强老师,在我们看来,他们都是学术水平很高的……(教学上)我们很喜欢上陈家经老师的课。有点人认为历史很枯燥,但我们上课都听得津津有味……”
扎实的基础,加上努力、自信心和拼劲,让那一届学子的个人发展拥有了更多的可能。“80年代末,我们一起毕业回到乡镇教书的同学,后来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成长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校长、教育局长。特别是一直深耕一线的特级教师,这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全身心投入才可以做到的(成就),是最应该宣传和褒扬的。”
结合职业发展经历,黄华雄认为,大学带给人真正的区别在于行为习惯、品质。“比如,你的师德如何,你工作时面对学生、学校、社会的林林总总,你是否懂得去思考、去解决。平台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来到平台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成长。”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玉林师专作为涵养师德、广育人才的平台,让他收获了一段宝贵的成长。走上三尺讲台后的近四十个春夏秋冬,作为教育者、管理者,他同样竭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平台,既在知识上倾囊相授,也在方法上因材施教。
学生教会了我们很多的东西,跟他们在一起很快乐。一开始,我从来没想过我会当一辈子的老师,在学校待了一辈子直到退休。从小就立志我要(当一名教师),其实没有。但是有一点,那时候只要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我们就觉得教好学生就是我们的责任。我懂多少,都会毫无保留地、尽可能地教给你(学生)。还有我走过的路,我磕过的头,踢过的脚,我都会告诉你(学生)。我对年轻老师也是如此。
2019年接受组织任命担任第十中学校长以来,黄华雄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全校教职工一道,走过了在玉高借地暂时办学,到搬进新楼、不断扩建的6年。
除了崭新硬件外,该校以“培养好习惯”为一条主线,以“成就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老师”为师生共育两翼,培育“做人、学习、做事”三类好习惯,通过四境育人模式,培育学生五正品行。黄华雄认为:作为教师,育人就是要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引领,让树成树,让花成花,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十中得到社会和家长们的认可,(是因为)孩子们来到这里,发生了‘变化’。校训强调的‘慎独’,是一种行为习惯,一种品德,这是靠规范去养成的。校园里干净整洁的环境,自觉收集生活垃圾到指定的地方丢弃,都是行为规范的体现。‘善思’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以前作为教师的能力是,如何把课本的内容讲解清楚、精彩,现如今信息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知识的渠道既多又广,AI 也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越来越便捷,学生对于信息知识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就尤显重要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需要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判断和思考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教育。